解读:小微企业信贷语境下法人客户“裸贷”现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寇乃天
小微企业,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重要客户群体,由于财务信息不透明、可抵押资产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商业银行一般通过抵押、违约清算等手段克服和缓释信贷风险,而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且不确定性风险高。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阶段需强化信贷资金的有效监控和风险预警,强化标准化贷后管理动作,进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小微企业信贷语境下,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需要高度警惕贷款企业的“裸贷”现象,加大对“低存款、低结算”类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群体的风控力度,力求实现贷款收益和贷款风险的相互匹配。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小微企业法人客户“裸贷”风险的深入剖析,切实转变“重贷轻管”的信贷误区,采取“一户一策、逐户压降”的信贷管理策略,加大对小微贷款企业受托支付资金留存率、存贷比、销售收入归行率等关键指标的管理力度,努力做好小微企业法人“裸贷”客户的治理工作,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
某小微企业SJ电气有限公司“裸贷”不良风险案例
某小微企业SJ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Q市W县,是专门生产异型电子机箱外壳的小微制造型企业,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没有较大的科技含量,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2013年,Q市W县的R银行针对该县的电子机箱产业集群进行了批量化拓展,采取较为灵活的“机器设备抵押+企业担保+企业实际控制人夫妻双方个人连带责任保证”的组合担保手心策略。2013年10月,R银行与SJ电气有限公司正式建立了授信往来关系,批复并投放20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该笔贷款的担保情况:由Q市W县电子机箱产业集群的Y公司提供抵押担保,追加SJ电气有限公司名下的全部机器设备,同时由SJ电气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王某夫妻双方提供个人连带责任担保。2014年6月,Q市W县P银行对SJ电气有限公司进行了授信介入,贷款金额100万元。此时,SJ电气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对企业的厂区进行了厂房兴建,大量流动资金被固定资产所挤占。2015年6月,P银行在贷款年审的时候,认为该企业存在过度授信和盲目扩张的信贷风险,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了,但是销售收入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该笔贷款没有审批通过,此时企业已经归还了该银行的贷款。面对P银行抽贷的情况,R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由于贷后管理疏忽,并没有引起警觉。2015年7月到2015年10月期间,SJ电气有限公司在R银行的存款余额经常不足1万元,属于典型的“低存款”、“低结算”贷款客户,并且多次出现企业为其上有原材料供应商出具“空头”支票的行为。面对SJ电气有限公司的“裸贷”行为,R银行的客户经理没有在第一时间上门核实情况,错过了最佳的化解信贷风险的时机。2015年10月,R银行200万元短期贷款快到期的时候,信贷工作人员上门拜访企业,询问还款资金筹备情况的时候,发现SJ电气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王某已经跑路,并且早在3个月前办理了离婚手续。该企业现场的机器设备也已经被企业的债务人给抢走,没有留下任何设备供银行处置。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企业Y公司由于之前厂房是临时租赁的,到期以后不再续租,企业的公司牌子也已经摘下,可谓是人去楼空。经核实,该担保企业纯粹是为了贷款而设置的“空壳”公司。该银行对该笔不良贷款进行了核销手续,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处理。该风险案例的信贷启示,有如下几点:第一、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需要关注同业对贷款企业的授信态度及贷款金额变化,尤其是要警惕其他行的压贷、抽贷行为,避免成为小微贷款企业的唯一主办银行。从内涵上讲,“抽贷”,就是商业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在未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时,银行认为行业不景气和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而提前收回贷款的情形。在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还款意愿和能力必然有所降低,极易发生银行“抽贷”行为,继而形成“踩踏”效应,导致大批企业陷入困境,濒临破产。经济新常态下,对于同业削减贷款金额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剖析其中的原因,做好贷款企业的上门现场核查工作,分析其他银行压贷、抽贷的原因,做好应对工作。本案例中,R银行对于P银行的抽贷行为没有做好信贷预警工作,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策措施,属于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负面典型。第二、贷款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是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局的重要原因。企业决策,是在企业的生产、服务、积累、投资、交换、分配等经营活动中企业家所作出的抉择和决定以及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贷款企业决策失误的常见情况:盲目扩张、短贷长用、非相关多元化、固步自封、投机取巧、非法经营、家族决策等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贷款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影响该笔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水平。本案例中,SJ电气有限公司在明知企业过度授信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兴建厂房,导致大量流动资金被挤占,出现资金链紧缺的情况,形成了错误的“短贷长用”决策,随着行业的不景气,最终把企业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三、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对于“低存款”、“低结算”此类“裸贷”客户,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管控,是造成贷款出现不良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大部分“裸贷”法人客户往往会成为风险客户,最终这些客户大概率会成为不良贷款企业。信贷实务中,商业银行往往在贷后管理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贷款企业的存贷比、资金归行率等关键指标,确保存款结算份额和贷款份额相互匹配。本案例中,SJ电气有限公司在R银行“空头”支票行为及“低存款”、“低结算”等现象属于典型的“裸贷”现象,也是商业银行需要重点治理的公司信贷业务难点问题。对于SJ电气有限公司的“裸贷”现象,R银行没有形成有效的信贷预警,更没有采取有效的化解措施,这是造成本笔信贷不良的重要因素,也显现出该行“重贷轻管”的风险“痼疾”。
2
小微企业信贷语境:揭开法人客户“裸贷”风险的神秘面纱
花非花,雾非雾!在小微企业信贷语境下,此“裸贷”非时下热议的彼“裸贷”现象。个人意义上的“裸贷”,又称“裸条借贷”,是指在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的现象。此种借款行为,主要存在于女学生群体当中,通过某些网上借贷平台进行交易,具有很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本文所探讨的“裸贷”现象,是限定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定语境之下的信贷风险预警现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经营的过程中出现的,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在该银行的“双低”(低存款、低结算)现象。信贷实务中,“低存款”界定标准为日均存款在1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授信客户,“低结算”界定标准为一年期间累计入账金额小于授信金额的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上述“双低”客户,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公司法人客户治理的信贷难点问题,也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焦点问题。小微企业一旦被认定为“双低”客户,此类客户出现信贷风险的概率会很大。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裸贷”现象的客户治理工作,是信贷风控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一般来讲,小微企业的“裸贷”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项:(一)贷款综合收益下降风险
商业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在此种理念的指引下,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需要讲求以最小的成本和风险获取最大收益。这也是商业银行贷款资源配置所遵循的“黄金”法则。作为体现与衡量贷款综合收益的关键性指标,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该指标是20世纪70年代由纽约信孚银行(Banker's Tust)提出,是一个兼顾收益、风险和资本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标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目前在信贷实务中被广泛采用和积极推广。对此,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综合收益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贷款收益,还需要考虑存款收益和中间业务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微企业的“裸贷”是对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基本法则的违背,不利于“存款立行”战略的实施推进,不利于银行实现贷款综合收益的稳步提升,不能实现风险和收益的相互匹配。
(二)企业资金流向监控风险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讲求“三分贷,七分管”的经营艺术。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监控是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金对外支付、日常结算资金回款和划付等方面,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尤其是挪用至政府融资平台、股市、房地产等严控领域,防范形成新的风险隐患。商业银行需要特别关注贷款资金购买理财、转存保证金、虚存虚贷等情况。信贷实务中,如图所示,商业银行资金流向监控的重点包括如下几项:是否存在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支付的情况;是否存在贷款资金长期滞留账户,未及时对外支付的情况;是否存在贷款资金支付后短时间内由交易对手直接或通过其他中行账户过渡后逐笔转回借款人或关联方的情况;是否存在与关联方大额资金往来、与非上下游企业大额资金往来、与自然人大额资金往来等异常现象;是否存在直接或变相将信贷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直接或间接投向资本市场的情况;是否存在信贷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情况。小微企业的“裸贷”现象,导致贷款企业在银行没有充分的现金流量,导致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无法进行有效地风险识别和贷后管理检测工作。
(三)信贷违约概率高发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违约概率是商业银行量化信用风险的基础。基于专家判断的违约概率预测方法,是商业银行预测企业违约风险最先出现前一种主管判断分析方法,主要是金融机构的预测专家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依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等资料,对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进行评价和估计。信贷实践中,小微企业如果出现“低存款”、“低结算”的“裸贷”现象,往往是贷款企业出现经营困境的“先兆”,资金流出现断裂等风险。有些贷款企业利用“空壳”公司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小微企业“裸贷”风险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此类客户会很快地转会化为高风险客户,如果信贷工作人员不做出及时、果断地处理,出现信贷违约概率显著增加。
3
小微企业“裸贷”的“失败”基因及其治理对策
(一)小微企业“裸贷”的“失败”基因
小微企业的“裸贷”现象,容易造成信贷经营的“大败局”。“裸贷”风险背后的“失败”基因,值得每位信贷经营管理人员深刻反思与认真探讨。概括地讲,造成小微企业“裸贷”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1、小微企业的易劣性小微企业(SMEs,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是从规模角度划分企业类型的概念,它是对规模很小和极小的企业的统称。信贷实务中,小微企业是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统称。通俗地讲,小微企业的易劣性,就是指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劣势特征。信贷经营视角下,小微企业的易劣性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高,具体体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高。大部分小微企业和绝大多数的个体工商户属于传统行业,存在进入口槛低、技术层次低、创新意识差等特点,易被市场淘汰。目前大部分小微企业营销能力不足,受互联网冲击较大。小微企业还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员流动性大的突出问题。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还受到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第二、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高。从银行信贷角度讲,大部分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完整、真实的财务报表,还存在产权不清晰、生产规模不大、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固定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特别突出,导致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要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第三、小微企业的债权保障能力弱。就第二还款来源而言,小微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较少,存货等生产资料也不符合银行的抵押要求,可供抵质押的资产较少。这就导致小微企业在出现不良贷款时,商业银行失去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抓手”,没有足额的抵押物进行处置来保障债权的安全,加大融资的风险。小微企业的“裸贷”现象,充分验证了小微企业易劣性的风险特征。2、重贷轻管的错位性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必须坚持“重贷重管”的基本法则,“重贷轻管”是贷后管理的缺位,更是信贷经营理念的“错位”,——在“重贷轻管”理念的错误干扰下,银行无法摆正“贷前”和“贷后”的科学关系。在信贷管理实践中,“重贷轻管”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并成为信贷经营“败局”的重要“失败”基因。商业银行基于客户拓展、内部考核等多方面因素,普遍高度重视贷前调查等工作,但贷后管理整个过程持续时间长,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多,是较为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也是全流程信贷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目前,很多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受“重贷轻管”思想影响,粗放经营,以规模取胜,或疏于管理,流于形式,导致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后管理工作出现缺位,造成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低存款”、“低结算”的“裸贷”风险。对此,从“重贷轻管”向“重贷重管”进行积极转变,是商业银行改变“粗放”经营,走向“精细”管理的必由之路。重贷轻管的深层次原因,是商业银行在执行层面,存在信贷工作人员认识不足、贷后检查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信贷客户较多、信息科技手段不先进等问题。从长远来讲,重贷重管,有利于商业银行遏制信贷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发掘企业潜在需求,规范银企行为,提升贷后管理水平与效率,有效遏制信贷风险。
(二)小微企业“裸贷”风险治理的主要对策
1、压实责任。小微企业“裸贷”风险治理工作,必须责任到人,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水平,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推动力度。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深刻理解小微企业“裸贷”客户为信贷资产带来的潜在风险隐患。商业银行需要将小微企业“裸贷”治理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以大力推动,细化过程管理,明确小微企业“裸贷”客户的管户责任和管理责任,加大对“裸贷”风险治理失职的问责力度。2、一户一策。商业银行应当深入分析小微企业“裸贷”风险的具体成因,采取“一户一策”的工作方法,逐户锁定“裸贷”客户的具体压降目标。商业银行应当本着“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对纳入“裸贷”客户名单的小微贷款企业逐户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裸贷”户经营状况、资金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等情况,深入分析潜在风险客户形成裸贷的具体原因,将真正裸贷、有存款提升空间的客户列入压降目标,加大过程管理的力度,做到及时沟通、有序推进、高效解决。3、强化贷后。小微企业“裸贷”风险治理的根本,在于做实“贷后管理”,真正实现“重贷重管”。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业务学习,切实提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在信贷实务中,信贷工作人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监管部门贷款新规的具体要求,落实标准化贷后管理规定动作,牢固树立“风险经营”的信贷经营理念,有效防范小微企业的“裸贷”风险,确保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
4、指标检测。商业银行“裸贷”客户的治理,需要抓好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受托支付留存率、结算业务量、贷款归行率”关键指标的贷后检测管理,从综合贡献度角度考察小微贷款企业的存款和结算情况,警惕贷款企业“低存款”、“低结算”的“裸贷”风险风险,提升“裸贷”企业存款留存率和贷款归行率的整体水平,确保小微贷款企业在贷款银行的存款、结算份额和贷款份额相互匹配。
5、产品渗透。商业银行应当深挖小微贷款企业的多种需求,加大对贷款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推介力度,为小微贷款企业提供存款类产品、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产品、养老金业务产品、投资银行与理财产品、综合授信产品等全产品线的产品渗透力度,提升贷款企业的综合贡献度水平。商业银行通过产品粘合度的增加,可以更加深入剖析贷款企业的资金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企业的结算、授信变化情况,综合权衡判断小微贷款企业的风险状况,有效防范“裸贷”现象的出现。
6、严控融资。商业银行要严格控制“裸贷”小微企业的融资水平,定期开展“裸贷”风险客户的定期盘点和风险排查工作。针对“低存款”、“低结算”的问题“裸贷”客户,商业银行要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此类企业的融资规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逐步压缩退出有风险隐患的“裸贷”小微企业客户。商业银行通过控制融资,可以从降低和杜绝“裸贷”现象,进而提升“裸贷”风险的信贷风控水平。